大宗商品上升周期形成 将进入“慢牛”状态
来源:鑫鼎盛期货 时间:2017-09-08 浏览:3702次
2017年09月08日06:50 上海证券报
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“慢牛”状态。
大宗商品市场近来持续升温,行情出现较大涨幅。从大宗商品趋势看,基于长、短期利好的共同支持,消费需求继续旺盛,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助力供求关系平衡,形成大宗商品新的上升周期。同时,随着偏低价格水平向合理价位的“补涨”大体结束,并受诸多因素抑制,下一阶段大宗商品市场将会进入“慢牛”状态。
自2016年以来,大宗商品价格连续大幅上涨。市场监测数据显示,2016年12月份,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(CCPI)为127.13点,比年初上涨56%。2017年7月份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,同比上涨21.6%。重要大宗商品类别中,今年7月份有色类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.9%,钢铁类上涨34.5%,能源类上涨26.2%,矿产类上涨23.4%。
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诸多因素中,需求旺盛是最重要的因素。海关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1至7月,全国5种重要大宗商品进口总量为9.27亿吨,同比增长10%,其中铁矿石进口量为6.25亿吨,增长7.5%,原油进口量为2.47亿吨,增长13.6%。中国是一个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,大宗商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,显示了国内需求确实旺盛。
大宗商品需求结构中,钢铁等黑色系列商品的国内需求尤其显著。根据统计数据测算,2016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.09亿吨,比上年增长2%,出现转折性回升。2017年1至7月累计,全国粗钢表观消费提速至14.3%,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17.9%。按照这个趋势推算,2017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将比上年增长8%以上,凸显其旺盛增长局面。
近两年大宗商品价格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上涨,与供给侧结构改革与“铁腕”环保措施的执行有一定关系,这两个因素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供求关系的改善。但必须指出的是,这两个因素能发挥效应,其基础是市场需求旺盛,否则仅仅缩减产能,供应减量,而无国内消费的增长,势必陷入需求互为削减、价格持续下降的不良循环。
一般而言,大宗商品市场有三种形态:一种是稳定增长,价格温和扬升;一种是行情持续走低,陷于持续数年,甚至数十年的“阴跌熊市”;再一种是剧烈震荡,不断演绎短周期“过山车”行情。在以上三种市场形态中,第一种比较好,有利于资源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,稳定就业,提高企业盈利,增加国家税收,从根本上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,增添国民经济增长动力。第二种形态不太理想,会使得资源产业链企业慢性亏损、市场信心缺失而陷入低迷。其结果是各方面投资陆续离场,国家税收下降,企业债务违约,金融系统性风险逐步上升。而第三种形态最糟。“过山车”行情势必引发市场参与者的重大损失,引发行业投资与发展紊乱,进而损害国家税收基础,损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。所以,我们要维护第一种市场形态,尽可能避免第三种形态出现。
展望大宗商品后市,随着偏低价格水平向合理价位的“补涨”结束,下一阶段大宗商品市场将会呈现“慢牛”格局。所谓“慢牛”格局,一是大宗商品市场继续升温,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,全年平均价格高出上年,而非下降,否则就非牛市;二是价格上涨呈温和态势,而不是暴涨,比如年度价格涨幅在3%左右。“慢牛”行情是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的新形态。
“慢牛格局”来自以下长、短期利好因素的共同支持。
1.从短期看,各项先行指标向好,预示下一阶大宗商品市场环境依然不错。
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。最新公布的今年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.7,环比上升0.3个百分点,超出先前预期,且连续13个月处于50荣枯线上方。中国制造业持续扩张,显示未来大宗商品需求旺盛。
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上升。2017年以来,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一直处于上升通道,7月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.9,较上月上升0.4。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所以上升,其基础在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,好于预期。
全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创下新高。最新市场监测数据显示,7月全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至62.5%,环比上升1.1个百分点,为近年来的高点。7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创出新高,则意味着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高水平。还需要指出的是,今年以来,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推进有效投资。进入下半年后,国家发改委继续密集批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,其中7月份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2个,总投资1655亿元。
不仅如此,因为价格上涨,盈利前景看好,并由于各级政府出台措施刺激与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,使得今年民间投资回暖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前7个月,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.9%,远超2016年全年民间投资3.2%增速。一些经济增长良好地区的民间投资明显回暖,上半年有11个省份民间投资增速超过10%。受其推动,预计今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会有回升。
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提高。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.42,比6月份提高0.04点。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提高,缘由是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去库存,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进展显著。7月中国房地产库存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11.1%,增速比1至6月份扩大2.3个百分点。这预示着今后房地产投资的增强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并非住房需求消失,而是被各种限购措施管制。一旦在适当时间管制被解除,全国住房需求将会再次迸发,推升房地产开发景气新的高度。
挖掘机与重型卡车销售指数飙升。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1至7月纳入统计的全国25家主机制造企业,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82725台,同比增长101.3%,其中7月份挖掘机国内市场销量增长126%。此外,全国重型卡车销售数量与平地机产量同比增幅也在五成以上。目前中国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等投资中,六成左右的土方量是用挖掘机械完成的,大宗商品产销与物流需求旺盛,也会刺激重型卡车销售。上述亮丽的“挖掘机指数”与“重型卡车指数”,真实反映了未来基本建设投资与大宗商品需求趋向升温。
全国货运量明显增加。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前7个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6.86亿吨,同比增长15.1%。其中,7月完成2.46亿吨,同比增长17%,同期全国公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110.4%。全国货运量的明显增加,显示了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。
上述所有指标表明,今年乃至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乐观,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继续旺盛。这是决定与影响市场行情的主流。
2.从长期看,诸多长周期因素亦对大宗商品牛市形成有力支撑。
在短期利好因素构筑大宗商品好基础的同时,一些长周期因素,也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新的上升周期形成有力支撑。这些长周期因素,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:
一是经济企稳复苏刺激消费旺盛增长。上半年,中国经济(GDP)增速6.9%,超出预期,几乎所有重要经济指标都有提速,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还有可能达到或者接近6.9%。为此,世界权威组织与机构数次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。与此同时,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出现同步提速。经合组织(OECD)公布数据,全球主要经济体10年来首次出现同步增长,其中33个国家的经济预期将比上年加速。目前普遍的预测认为,201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.5%。2018年经济增速还有望提高。国内外经济企稳回升或复苏态势的确立,且可能维持数年时间,这就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稳定增长的大环境。预计2017年及今后若干年内,中国重要大宗商品的年度表观消费量(国内需求)增幅都不会低于5%。重要大宗商品中,矿石、金属、能源、农产品等需求尤为旺盛。比如近年来中国粗钢表观消费进入了上行通道,由2015年下降5%转为2016年增长2%,而到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.9%,上半年增长10.2%,7月份飙升至17.9%。国内外经济企稳,刺激大宗商品消费旺盛,这是其上升周期的坚实基础。
二是新技术革命显著提高需求强度。一些低估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观点,总是借用西方国家的经验,比如粗钢、铁矿石等曾经有过的消费峰值,来套算中国的最高年度需求量,这很容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。且不说中国人口众多,仅中产阶层数量就达到西方国家人口总和;且不说中国地区差别很大,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容纳空间;也不说以往西方国家以一两百年的时间完成的工业化进程,在中国则缩减到50年内完成,仅仅是“新技术革命”一项因素,就能够将中国的大宗商品,比如钢材(3992, 10.00, 0.25%)的国内需求峰值(不含钢材直接出口)推升到一个比西方国家历史峰值高得多的水平。这是因为,最近的一百年来世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新技术革命不断涌现,比如,钢结构建筑取代砖木结构建筑,高速交通取代普通铁路和乡村土路,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普遍兴建等,都使钢材需求跳跃式增加。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峻岭间修筑高速通道,基本上都是高架、隧道连接大桥,百公里道路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钢材,将是过去修筑盘山砂石公路的数十倍,甚至数百倍。钢材是这样,其他有色金属、水泥等也是如此。而这些产品消费量的急剧膨胀,势必带动矿石与能源消费的相应增长。再比如机器人取代大量人工,这其实就是金属代替“肉体”的过程。据资料,近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保持在20%以上,2017年上半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5.9万台,同比增长52%。目前,中国已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1/3,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。从生产一般商品的机器人生产线,一直延伸到生产机器人的机器人生产线,单位产值所累积消耗的钢材等金属量,将是先前传统人工操作消耗金属量的数十倍或者百倍,这就显著提高了单位GDP的金属、能源消费强度。现实告诉我们,今后中国所要达到的大宗商品年度消费峰值,譬如粗钢及相关冶炼原料的年度消费峰值,将会显著高出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水平。初步估算,未来中国粗钢年度需求峰值(含直接出口)将超过10亿吨,甚至达到12亿吨,而不是像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粗钢产量达到1亿、2亿吨后就走上了下坡路。又因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,由此带动了各项投资建设的集中显现,不会在短时期内结束。按照规划,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望达到6000公里,规划建设线路里程将超过10000公里,比较2015年末全国28个城市所拥有轨道交通线路3730公里,分别增长六成多和近3倍。到2025年,全国将建成“八纵八横”高速铁路网,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4.5万公里,也比2016年增加1倍。而前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确定2018至2020年3年中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。对此有分析认为,全国“棚改”提速,将拉动开发投资及基础设施投资12.9万亿元。所有这些,都将产生巨大的大宗商品需求,尤其是金属、水泥与能源需求,推动未来大宗商品牛市周期。
三是缩小地区差别,产生需求增长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,但依然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别。这些地区差别的消除,即西部欠发达地区、中部“次发达”地区,向沿海发达地区靠拢,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,如交通设施、电力供应、工业园区、住房建设、地下管廊、环境保护、教育医疗等,所有这些基本建设,都需要耗费大量金属材料。而另一方面,这些地区差别的消除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,还需要至少二三十年时间,因此数量巨大的原材料消费,也具有长期性。正是上述两个方面,提供了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巨大空间与时间,从而使得大宗商品“牛市”新周期成为可能。
四是过剩产能逐步出清助力长期供求关系平衡。上一轮大宗商品牛市行情中,高额利润吸引大量投资,刺激了产能急剧扩张。比如全球铁矿石产能的巨大膨胀、中国煤炭和金属冶炼能力的迅速增长、美国页岩油气产能显著提升、东南亚天然橡胶(17335, -210.00, -1.20%)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张等,致使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领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,成为大宗商品进入“熊市”的重要因素。为了实现产需平衡,近些年来中国决策部门开始了钢铁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,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。权威数据显示,仅仅钢铁去产能方面,2016年全国钢铁去产能大约7000万吨,2017年继续缩减5000万吨。此外,2017年上半年全国取缔、关停“地条钢”生产企业600多家,涉及产能约1.2亿吨。粗略估算,迄今为止全国钢铁实际去产能应该有2亿多吨。还关闭了一大批煤炭、铁矿石、焦炭(2421, 63.00, 2.67%)、电解铝等方面的落后企业。受其影响,全国金属、煤炭、化工等方面供求关系明显改善,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应偏紧,从而推动了价格谷底回升。预计下一阶段主管部门将会巩固去产能成果,采取措施防范关闭产能死灰复燃。同时“铁腕”治理环保也将抑制落后产能释放。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,中国资源性产品产能,特别是落后产能的逐步出清,将会夯实大宗商品市场新的“牛市”周期基础。
五是连续数年投资减少削弱了供应能力。近年来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努力削减过剩产能的同时,市场平衡机制也在发挥作用。主要表现为此前的大宗商品市场深陷数年“寒冬”,销售价格普遍“腰斩”,行业利润急剧萎缩,有些还出现大面积亏损。从此前国内煤炭、铁矿石及金属冶炼行业的投资情况看,也是连年下降。据统计,2015年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8.8%,2016年下降20.4%,2017年前7月再降6.1%;2014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9.5%,2015年下降14.4%,2016年下降24.2%,2017年前7个月虽然小幅增长1.6%,但投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;2014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5.9%,2015年下降10.9%,2016年下降2.2%,2017年前7个月下降11.8%;2015年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%,2016年下降5.8%,2017年前7月再降5.2%。全国采矿、煤炭、金属等行业投资的连续数年大幅缩减,肯定会抑制未来产能,这将有利于较长时间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。
六是“铁腕”治理提高环保成本。目前严格环保执法已成为重要国策,“史上最严”的新环保法已经实施,环保部门提出了控制环境污染的具体目标,而有关部门已连续四批次开展中央环保督察,问责人数过万,预计这种环保治理高压状态将会长期存在。在“铁腕”治理的高压之下,大宗商品各行业,尤其是焦炭、金属冶炼、化工等产品的环保成本将会逐步增加。
七是美元指数或将走“熊”。近段时间来,美元指数掉头向下。据统计,今年前8个月,美元对欧元贬值幅度超过13%,对英镑贬值近5%,对日元贬值6%,对人民币贬值5%。美元指数跌幅高达10%。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为3%,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势头,而疲软美元则有利于美国经济中长期增长,因此美国相关部门对适度疲弱的美元将乐见其成。如果今后数年美元疲弱,势必引发国际市场钢材及矿石、煤炭、石油等原料与能源价格走高。
上述七个方面长周期因素,将促成大宗商品市场新的“牛市”上升周期,这将会吸引大量抄底资金入市,推动价格达到更高价位,并且对股票市场的资源板块产生溢出效应。这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大宗商品市场运行的重要趋势。
3.受诸多因素制约牛市行情进程缓慢
随着近两年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,前期过低价格向合理价位“补涨”阶段已基本结束,今后大宗商品价格涨速与涨幅都会放缓,总体态势较为温和,因此进入牛市周期中的“慢牛阶段”。与此相对应,相关市场也将同步呈现“慢牛”局面。这是我们今后将面临的市场基本形态的第二大特征。
中国大宗商品市场之所以进入“慢牛”阶段,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。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脆弱性,由此产生了需求的不稳定;世界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;发达国家需求增长乏力,全球铁矿石、油气、橡胶等大宗商品供应仍显过剩;美联储缩表与继续加息,将导致全球资金分配与流动存在变数;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前景还不明朗,“去杠杆”增加了部分企业的压力,已关闭的落后产能仍有“死灰复燃”的可能等,所有这些,都会对中国的大宗商品牛市形成掣肘。
虽然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“慢牛”阶段,平均价格涨幅会比较温和,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,市场博弈激烈,各种热点炒作题材将持续不断,因此今后大宗商品市场仍会演绎“短周期”行情,价格走势出现局部的“过山车”式的震荡,这是需要市场各方注意的。
<< 返回
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“慢牛”状态。
大宗商品市场近来持续升温,行情出现较大涨幅。从大宗商品趋势看,基于长、短期利好的共同支持,消费需求继续旺盛,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助力供求关系平衡,形成大宗商品新的上升周期。同时,随着偏低价格水平向合理价位的“补涨”大体结束,并受诸多因素抑制,下一阶段大宗商品市场将会进入“慢牛”状态。
自2016年以来,大宗商品价格连续大幅上涨。市场监测数据显示,2016年12月份,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(CCPI)为127.13点,比年初上涨56%。2017年7月份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,同比上涨21.6%。重要大宗商品类别中,今年7月份有色类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.9%,钢铁类上涨34.5%,能源类上涨26.2%,矿产类上涨23.4%。
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诸多因素中,需求旺盛是最重要的因素。海关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1至7月,全国5种重要大宗商品进口总量为9.27亿吨,同比增长10%,其中铁矿石进口量为6.25亿吨,增长7.5%,原油进口量为2.47亿吨,增长13.6%。中国是一个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,大宗商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,显示了国内需求确实旺盛。
大宗商品需求结构中,钢铁等黑色系列商品的国内需求尤其显著。根据统计数据测算,2016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.09亿吨,比上年增长2%,出现转折性回升。2017年1至7月累计,全国粗钢表观消费提速至14.3%,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17.9%。按照这个趋势推算,2017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将比上年增长8%以上,凸显其旺盛增长局面。
近两年大宗商品价格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上涨,与供给侧结构改革与“铁腕”环保措施的执行有一定关系,这两个因素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供求关系的改善。但必须指出的是,这两个因素能发挥效应,其基础是市场需求旺盛,否则仅仅缩减产能,供应减量,而无国内消费的增长,势必陷入需求互为削减、价格持续下降的不良循环。
一般而言,大宗商品市场有三种形态:一种是稳定增长,价格温和扬升;一种是行情持续走低,陷于持续数年,甚至数十年的“阴跌熊市”;再一种是剧烈震荡,不断演绎短周期“过山车”行情。在以上三种市场形态中,第一种比较好,有利于资源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,稳定就业,提高企业盈利,增加国家税收,从根本上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,增添国民经济增长动力。第二种形态不太理想,会使得资源产业链企业慢性亏损、市场信心缺失而陷入低迷。其结果是各方面投资陆续离场,国家税收下降,企业债务违约,金融系统性风险逐步上升。而第三种形态最糟。“过山车”行情势必引发市场参与者的重大损失,引发行业投资与发展紊乱,进而损害国家税收基础,损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。所以,我们要维护第一种市场形态,尽可能避免第三种形态出现。
展望大宗商品后市,随着偏低价格水平向合理价位的“补涨”结束,下一阶段大宗商品市场将会呈现“慢牛”格局。所谓“慢牛”格局,一是大宗商品市场继续升温,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,全年平均价格高出上年,而非下降,否则就非牛市;二是价格上涨呈温和态势,而不是暴涨,比如年度价格涨幅在3%左右。“慢牛”行情是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的新形态。
“慢牛格局”来自以下长、短期利好因素的共同支持。
1.从短期看,各项先行指标向好,预示下一阶大宗商品市场环境依然不错。
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。最新公布的今年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.7,环比上升0.3个百分点,超出先前预期,且连续13个月处于50荣枯线上方。中国制造业持续扩张,显示未来大宗商品需求旺盛。
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上升。2017年以来,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一直处于上升通道,7月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.9,较上月上升0.4。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所以上升,其基础在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,好于预期。
全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创下新高。最新市场监测数据显示,7月全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至62.5%,环比上升1.1个百分点,为近年来的高点。7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创出新高,则意味着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高水平。还需要指出的是,今年以来,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推进有效投资。进入下半年后,国家发改委继续密集批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,其中7月份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2个,总投资1655亿元。
不仅如此,因为价格上涨,盈利前景看好,并由于各级政府出台措施刺激与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,使得今年民间投资回暖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前7个月,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.9%,远超2016年全年民间投资3.2%增速。一些经济增长良好地区的民间投资明显回暖,上半年有11个省份民间投资增速超过10%。受其推动,预计今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会有回升。
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提高。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.42,比6月份提高0.04点。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提高,缘由是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去库存,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进展显著。7月中国房地产库存降至2015年以来的新低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11.1%,增速比1至6月份扩大2.3个百分点。这预示着今后房地产投资的增强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并非住房需求消失,而是被各种限购措施管制。一旦在适当时间管制被解除,全国住房需求将会再次迸发,推升房地产开发景气新的高度。
挖掘机与重型卡车销售指数飙升。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1至7月纳入统计的全国25家主机制造企业,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82725台,同比增长101.3%,其中7月份挖掘机国内市场销量增长126%。此外,全国重型卡车销售数量与平地机产量同比增幅也在五成以上。目前中国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等投资中,六成左右的土方量是用挖掘机械完成的,大宗商品产销与物流需求旺盛,也会刺激重型卡车销售。上述亮丽的“挖掘机指数”与“重型卡车指数”,真实反映了未来基本建设投资与大宗商品需求趋向升温。
全国货运量明显增加。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前7个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6.86亿吨,同比增长15.1%。其中,7月完成2.46亿吨,同比增长17%,同期全国公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110.4%。全国货运量的明显增加,显示了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。
上述所有指标表明,今年乃至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乐观,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继续旺盛。这是决定与影响市场行情的主流。
2.从长期看,诸多长周期因素亦对大宗商品牛市形成有力支撑。
在短期利好因素构筑大宗商品好基础的同时,一些长周期因素,也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新的上升周期形成有力支撑。这些长周期因素,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:
一是经济企稳复苏刺激消费旺盛增长。上半年,中国经济(GDP)增速6.9%,超出预期,几乎所有重要经济指标都有提速,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还有可能达到或者接近6.9%。为此,世界权威组织与机构数次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。与此同时,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出现同步提速。经合组织(OECD)公布数据,全球主要经济体10年来首次出现同步增长,其中33个国家的经济预期将比上年加速。目前普遍的预测认为,201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.5%。2018年经济增速还有望提高。国内外经济企稳回升或复苏态势的确立,且可能维持数年时间,这就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稳定增长的大环境。预计2017年及今后若干年内,中国重要大宗商品的年度表观消费量(国内需求)增幅都不会低于5%。重要大宗商品中,矿石、金属、能源、农产品等需求尤为旺盛。比如近年来中国粗钢表观消费进入了上行通道,由2015年下降5%转为2016年增长2%,而到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.9%,上半年增长10.2%,7月份飙升至17.9%。国内外经济企稳,刺激大宗商品消费旺盛,这是其上升周期的坚实基础。
二是新技术革命显著提高需求强度。一些低估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观点,总是借用西方国家的经验,比如粗钢、铁矿石等曾经有过的消费峰值,来套算中国的最高年度需求量,这很容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。且不说中国人口众多,仅中产阶层数量就达到西方国家人口总和;且不说中国地区差别很大,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容纳空间;也不说以往西方国家以一两百年的时间完成的工业化进程,在中国则缩减到50年内完成,仅仅是“新技术革命”一项因素,就能够将中国的大宗商品,比如钢材(3992, 10.00, 0.25%)的国内需求峰值(不含钢材直接出口)推升到一个比西方国家历史峰值高得多的水平。这是因为,最近的一百年来世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新技术革命不断涌现,比如,钢结构建筑取代砖木结构建筑,高速交通取代普通铁路和乡村土路,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普遍兴建等,都使钢材需求跳跃式增加。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峻岭间修筑高速通道,基本上都是高架、隧道连接大桥,百公里道路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钢材,将是过去修筑盘山砂石公路的数十倍,甚至数百倍。钢材是这样,其他有色金属、水泥等也是如此。而这些产品消费量的急剧膨胀,势必带动矿石与能源消费的相应增长。再比如机器人取代大量人工,这其实就是金属代替“肉体”的过程。据资料,近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保持在20%以上,2017年上半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5.9万台,同比增长52%。目前,中国已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1/3,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。从生产一般商品的机器人生产线,一直延伸到生产机器人的机器人生产线,单位产值所累积消耗的钢材等金属量,将是先前传统人工操作消耗金属量的数十倍或者百倍,这就显著提高了单位GDP的金属、能源消费强度。现实告诉我们,今后中国所要达到的大宗商品年度消费峰值,譬如粗钢及相关冶炼原料的年度消费峰值,将会显著高出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水平。初步估算,未来中国粗钢年度需求峰值(含直接出口)将超过10亿吨,甚至达到12亿吨,而不是像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粗钢产量达到1亿、2亿吨后就走上了下坡路。又因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,由此带动了各项投资建设的集中显现,不会在短时期内结束。按照规划,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望达到6000公里,规划建设线路里程将超过10000公里,比较2015年末全国28个城市所拥有轨道交通线路3730公里,分别增长六成多和近3倍。到2025年,全国将建成“八纵八横”高速铁路网,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4.5万公里,也比2016年增加1倍。而前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确定2018至2020年3年中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。对此有分析认为,全国“棚改”提速,将拉动开发投资及基础设施投资12.9万亿元。所有这些,都将产生巨大的大宗商品需求,尤其是金属、水泥与能源需求,推动未来大宗商品牛市周期。
三是缩小地区差别,产生需求增长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,但依然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别。这些地区差别的消除,即西部欠发达地区、中部“次发达”地区,向沿海发达地区靠拢,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,如交通设施、电力供应、工业园区、住房建设、地下管廊、环境保护、教育医疗等,所有这些基本建设,都需要耗费大量金属材料。而另一方面,这些地区差别的消除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,还需要至少二三十年时间,因此数量巨大的原材料消费,也具有长期性。正是上述两个方面,提供了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巨大空间与时间,从而使得大宗商品“牛市”新周期成为可能。
四是过剩产能逐步出清助力长期供求关系平衡。上一轮大宗商品牛市行情中,高额利润吸引大量投资,刺激了产能急剧扩张。比如全球铁矿石产能的巨大膨胀、中国煤炭和金属冶炼能力的迅速增长、美国页岩油气产能显著提升、东南亚天然橡胶(17335, -210.00, -1.20%)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张等,致使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领域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,成为大宗商品进入“熊市”的重要因素。为了实现产需平衡,近些年来中国决策部门开始了钢铁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,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。权威数据显示,仅仅钢铁去产能方面,2016年全国钢铁去产能大约7000万吨,2017年继续缩减5000万吨。此外,2017年上半年全国取缔、关停“地条钢”生产企业600多家,涉及产能约1.2亿吨。粗略估算,迄今为止全国钢铁实际去产能应该有2亿多吨。还关闭了一大批煤炭、铁矿石、焦炭(2421, 63.00, 2.67%)、电解铝等方面的落后企业。受其影响,全国金属、煤炭、化工等方面供求关系明显改善,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应偏紧,从而推动了价格谷底回升。预计下一阶段主管部门将会巩固去产能成果,采取措施防范关闭产能死灰复燃。同时“铁腕”治理环保也将抑制落后产能释放。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,中国资源性产品产能,特别是落后产能的逐步出清,将会夯实大宗商品市场新的“牛市”周期基础。
五是连续数年投资减少削弱了供应能力。近年来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努力削减过剩产能的同时,市场平衡机制也在发挥作用。主要表现为此前的大宗商品市场深陷数年“寒冬”,销售价格普遍“腰斩”,行业利润急剧萎缩,有些还出现大面积亏损。从此前国内煤炭、铁矿石及金属冶炼行业的投资情况看,也是连年下降。据统计,2015年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8.8%,2016年下降20.4%,2017年前7月再降6.1%;2014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9.5%,2015年下降14.4%,2016年下降24.2%,2017年前7个月虽然小幅增长1.6%,但投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;2014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5.9%,2015年下降10.9%,2016年下降2.2%,2017年前7个月下降11.8%;2015年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%,2016年下降5.8%,2017年前7月再降5.2%。全国采矿、煤炭、金属等行业投资的连续数年大幅缩减,肯定会抑制未来产能,这将有利于较长时间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。
六是“铁腕”治理提高环保成本。目前严格环保执法已成为重要国策,“史上最严”的新环保法已经实施,环保部门提出了控制环境污染的具体目标,而有关部门已连续四批次开展中央环保督察,问责人数过万,预计这种环保治理高压状态将会长期存在。在“铁腕”治理的高压之下,大宗商品各行业,尤其是焦炭、金属冶炼、化工等产品的环保成本将会逐步增加。
七是美元指数或将走“熊”。近段时间来,美元指数掉头向下。据统计,今年前8个月,美元对欧元贬值幅度超过13%,对英镑贬值近5%,对日元贬值6%,对人民币贬值5%。美元指数跌幅高达10%。美国二季度GDP增速为3%,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势头,而疲软美元则有利于美国经济中长期增长,因此美国相关部门对适度疲弱的美元将乐见其成。如果今后数年美元疲弱,势必引发国际市场钢材及矿石、煤炭、石油等原料与能源价格走高。
上述七个方面长周期因素,将促成大宗商品市场新的“牛市”上升周期,这将会吸引大量抄底资金入市,推动价格达到更高价位,并且对股票市场的资源板块产生溢出效应。这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大宗商品市场运行的重要趋势。
3.受诸多因素制约牛市行情进程缓慢
随着近两年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,前期过低价格向合理价位“补涨”阶段已基本结束,今后大宗商品价格涨速与涨幅都会放缓,总体态势较为温和,因此进入牛市周期中的“慢牛阶段”。与此相对应,相关市场也将同步呈现“慢牛”局面。这是我们今后将面临的市场基本形态的第二大特征。
中国大宗商品市场之所以进入“慢牛”阶段,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。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脆弱性,由此产生了需求的不稳定;世界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;发达国家需求增长乏力,全球铁矿石、油气、橡胶等大宗商品供应仍显过剩;美联储缩表与继续加息,将导致全球资金分配与流动存在变数;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前景还不明朗,“去杠杆”增加了部分企业的压力,已关闭的落后产能仍有“死灰复燃”的可能等,所有这些,都会对中国的大宗商品牛市形成掣肘。
虽然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“慢牛”阶段,平均价格涨幅会比较温和,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,市场博弈激烈,各种热点炒作题材将持续不断,因此今后大宗商品市场仍会演绎“短周期”行情,价格走势出现局部的“过山车”式的震荡,这是需要市场各方注意的。